长征故事│一家五代传忠义 八十六载护英魂
来源:盘州市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颖 日期:2023-02-02

  我是来自六盘水盘州市的雷秋兰,一名心理咨询师,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家五代86载守护红军墓”的长征故事。 

  86年前,在滇黔交界处的胜境村龙家沟,村民邹学孔收留了一名伤的红军战士月后,这名红军因伤势过重牺牲。时光流逝,邹学孔早已不在人世,但邹家人护红军义举已经延续5代、跨越整整86个春秋…… 

  时间回到1936328晚,睡梦中的邹学孔被敲门声惊醒。打开门,几名红军战士站在门外,将伤的小红军托付给他后,便匆匆消失在夜色中。时年29岁的邹学孔,是一名保长,这突出其来的一幕,惊得他好久没回过神来。 

  后来的交谈中,邹学孔得知负伤小红军叫赵文荣,刚满18岁,是萧克、王震将军率领的红六军团的一名战士,在云南省富源县遭遇敌机轰炸,身负重伤。 

  上过私塾、思想开明的邹学孔深知,以自己当时的身份,一旦收留红军伤员的事情暴露,危及的不仅仅是自的生命,还会连累许多亲人。但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把赵文荣藏在家里外人声称赵文荣是自己的远房亲戚。此后,邹学孔一家省下口粮招待赵文荣,请来郎中为其治疗。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尽管邹学孔一家悉心救治,赵文荣还是牺牲赵文荣牺牲后,邹学孔像失去自己的亲人一样心痛,也为自己没有治疗好他而自责不已。忍着悲痛为赵文荣买了棺材,把他安葬在家对面的半山腰上。 

  在那个特殊年代,关于收留红军的详细故事,邹学孔从未向外人提起,邹家人也知至甚少直到1954邹学孔为赵文荣的坟墓添土立碑,亲手撰写烈士赵同志之墓的碑文。此时大家才知道,当年收留并安葬的人,原来是一名红军战士至此,家为赵文荣扫墓的行为才全然公开村民和学校师生也逐渐加入。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群众把安葬赵文荣山头改名叫红军坟 

  晚年的邹学孔拖着年迈的身体,带着儿孙再一次为赵文荣的坟过了几年,邹学孔给家人留下遗愿:这是我们的亲人,你们要守护好红军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嘱托后,离开了人世。 

  邹学孔去世后,邹广阳牢记父亲的嘱托接过守护红军墓的接力棒。对于义务守墓的意义,他有自己的理解:“红军是为了咱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牺牲的,守护好红军墓,让后辈知道这里安葬的是谁,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91年,盘县民政局经过走访核实后,确定了赵文荣烈士身份,为他立了新的墓碑2003年,沪昆高速公路因红军改道外移数米。 

  20218月,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全国双拥办,公布了22最美拥军人物提名人选,邹广阳成为省唯一获此殊荣者。通过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这个故事才广为人知 

  赵文荣与邹学孔已成故事中人,家人守护红军墓的义举并没有停止,而是一代代地传承下来。邹广阳继承父亲邹学成为第二代守护他说:为红军烈士扫墓,是我们全家的责任,也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父辈影响,第三代守护人邹忠文早已接棒,每领着自己的儿子邹帮友为赵文荣烈士扫墓。如今,第守护人邹帮友的儿子已经9也加入到扫墓行列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为邹家良好的家风五代人的坚守而感动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就会好。良好的家风家教,既是培育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抓手。 

  家数代人守护红军墓的故事,还会在红军战斗牺牲的这片热土上继续,必将感染更多的人讲述红军事迹、传承良好家风。 

  回首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展望明天,我们信心满怀。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盘州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的盘州,发展成就如革命先辈所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美丽城市。 

  长征故事的传颂,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砥砺前行,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讲述人:雷秋兰) 

  一审:王勇 王颖   

  二审:朱雯 刘庚   

  三审:侯武 邹勋 

中共盘州市委员会宣传部 精神文明办 主办
(建议使用1280×720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